骨质疏松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骨密度检测、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具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医学评估,由专业医生综合判断。
1、骨密度检测
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通过测量腰椎、髋部等部位的骨密度,计算T值进行判断。T值≤-2.5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若T值在-1.0至-2.5之间则属于骨量减少。该方法能定量评估骨质流失程度,为治疗提供依据。
2、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可显示椎体压缩性骨折、骨皮质变薄等特征性改变,但对早期骨质疏松敏感性较低。定量CT(QCT)能三维测量骨密度,尤其适用于脊柱评估。骨小梁结构评分(TBS)通过分析骨纹理,可补充骨密度检测的不足。
3、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等基础代谢指标,以及25-羟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等内分泌指标。骨代谢标志物如β-CTX(骨吸收指标)和P1NP(骨形成指标)可动态评估骨转换状态,指导治疗方案调整。必要时需检测性激素、甲状腺功能以排除继发性病因。
建议45岁以上女性、60岁以上男性及有骨折史的高危人群定期进行骨密度筛查。诊断时应结合危险因素评估、跌倒风险分析及骨折史综合判断,避免单一指标诊断。若出现腰背痛、身高变矮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内分泌科或骨科,在医生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