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复位、固定、康复训练、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需根据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方法。
1、复位
包括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两种方式。对于无明显移位或稳定性骨折,通常采用手法复位,即在麻醉下通过外力调整骨骼位置;若骨折端严重错位或存在关节内骨折,则需手术切开复位,确保解剖对位。
2、固定
复位后需进行固定以维持骨骼稳定。外固定常用石膏、支具或夹板,适用于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或复杂骨折常采用内固定,如钢板、髓内钉、螺钉等器材,帮助骨骼正确愈合。
3、康复训练
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可预防关节僵硬,伤后2-4周逐步开展被动关节活动,6-8周后根据愈合情况增加负重训练和功能性锻炼,如踝泵运动、直腿抬高等,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4、药物治疗
急性期可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肿胀;配合接骨七厘片、伤科接骨片等中成药促进骨痂形成。开放性骨折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并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片预防感染。
5、手术治疗
适用于粉碎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手术方式包括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等,术后需结合影像学检查评估愈合进度。
骨折患者需避免过早负重,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对位情况。若固定后出现肢体麻木、苍白等异常,应立即就诊。所有治疗均需在骨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整固定装置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