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挂线疗法是一种用于治疗肛瘘的微创手术方法,主要通过橡皮筋的慢性机械压迫作用实现治疗目的。其特点包括创伤较小、保留肛门功能、减少括约肌损伤风险等,常用于高位或复杂型肛瘘的治疗。
1、治疗原理
通过将医用橡皮筋穿过瘘管并结扎,利用持续的机械压力逐渐切割瘘管组织。这一过程可刺激局部组织产生炎性反应,促进纤维组织增生,最终使瘘管壁与周围组织粘连闭合,同时保持引流通畅,避免急性感染。
2、适用情况
特别适用于高位肛瘘、马蹄形肛瘘或经过括约肌的复杂型肛瘘。对于存在严重感染或活动性炎症的患者,需先控制感染后再行此术式。该术式能最大限度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降低术后肛门失禁风险。
3、操作过程
在腰麻或骶麻下,医生用探针探查瘘管走行后,将橡皮筋从外口穿入内口引出并收紧结扎。术后7-10天根据组织坏死情况调整松紧度,橡皮筋平均在2-3周后自行脱落,期间需配合换药和抗感染治疗。
4、术后护理
每日需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2-3次,保持肛门清洁。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预防感染,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注意观察橡皮筋张力及创面渗液情况。
5、治疗效果
多数患者术后4-6周创面完全愈合,复发率约5-10%。相较于传统切开术,该术式住院时间缩短至3-5天,术后疼痛程度较轻,肛门括约肌功能保存率达90%以上。
术后应避免久坐久站,保持大便通畅。若出现剧烈疼痛、发热或异常出血,需及时返院复查。治疗期间需定期换药并观察橡皮筋脱落情况,术后3个月应进行肛门指诊和超声检查评估愈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