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其特征为肝细胞广泛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假小叶形成。该病多由长期肝损伤引起,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脂肪性肝病等。
肝硬化的形成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修复反应。当肝细胞反复受损时,星状细胞活化产生大量胶原纤维,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形成纤维间隔包裹的再生结节。这种结构改变不仅影响肝脏代谢、解毒功能,还会引发门静脉高压。临床表现包括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等并发症。疾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乏力、黄疸、蜘蛛痣等体征。诊断需结合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弹性成像)及肝脏活检等综合判断。
建议存在肝炎病毒感染、长期饮酒或代谢异常等高危因素人群定期进行肝脏检查。确诊患者需严格戒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适量补充优质蛋白但需警惕肝性脑病。对于已出现并发症者,应及时在消化内科医师指导下进行抗纤维化、降低门脉压力等针对性治疗,部分终末期患者可能需要肝移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