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颜色和形状的变化通常能反映消化系统功能及潜在健康问题。常见的颜色包括黄色、褐色、黑色、绿色或红色,形状则可能呈颗粒状、条状、糊状等,不同特征可能与饮食、疾病或生理状态相关。
1、黄色大便
可能与脂肪吸收不良有关,如乳糜泻或胰腺疾病导致脂肪酶分泌不足。此外,婴幼儿的黄色便多为正常现象,若伴有腹泻需警惕轮状病毒感染。
2、褐色大便
属于健康成人的常见颜色,主要由胆红素代谢产物粪胆素形成。当进食较多肉类或铁剂时,颜色可能加深至深褐色。
3、黑色柏油样便
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胃酸作用形成硫化亚铁。服用铋剂、铁剂或大量动物血制品后也可能出现假性黑便,需结合病史鉴别。
4、绿色大便
多见于肠道蠕动过快,胆汁未充分分解即排出,常见于肠炎或食物通过速度加快的情况。大量食用绿叶蔬菜或含绿色食用色素的食物亦可导致。
5、红色便或血便
下消化道出血的特征表现,痔疮、肛裂可见鲜血附着,结肠息肉、肿瘤可能呈现暗红色血混于粪便中。
大便形状可参照布里斯托分类法判断:类型1-2(颗粒状或干硬)提示便秘;类型3-4(香肠状或表面光滑)为理想形态;类型5-7(软块至水样)提示腹泻或吸收不良。若持续出现异常颜色或形状,特别是伴随腹痛、消瘦、发热等症状时,建议及时进行粪便隐血试验、肠镜等检查。日常应注意观察排便习惯改变,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或泻药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