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表面出现凹槽不一定是疾病的表现,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引起。是否属于疾病需结合具体症状和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大便凹槽可能与饮食结构、排便习惯等生理因素有关。若近期摄入较多高纤维食物或排便时用力过猛,可能使粪便表面出现暂时性凹陷,通常调整饮食或排便习惯后即可改善。若凹槽持续存在或伴有其他异常,需考虑肠道息肉的可能。肠道良性息肉体积较大时可能压迫粪便表面形成凹槽,此时可通过肠镜检查确诊并及时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此外,肠道恶性肿瘤生长过程中可能造成粪便形态改变,除凹槽外常伴有便血、消瘦等症状,需通过病理活检明确诊断并采取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日常应注意观察排便习惯改变及伴随症状,若凹槽反复出现或伴有腹痛、便血等表现,建议及时进行肠镜或影像学检查。40岁以上人群或存在肠癌家族史者,即使无症状也建议定期进行肠道筛查,以便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