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抽动症的成因是什么

刘洋 儿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抽动症的成因可能与遗传、神经生化异常、心理因素、围产期因素以及免疫因素等有关。该疾病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多种因素可能共同参与发病过程。

1、遗传因素

部分抽动症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一级亲属中患病率较高。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进而引发不自主的抽动症状。这类患者通常在儿童期起病,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2、神经生化异常

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可能与发病相关。例如多巴胺受体超敏感或突触间隙多巴胺浓度升高,可能诱发基底神经节功能紊乱,表现为眨眼、耸肩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这类患者可通过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区代谢异常。

3、心理因素

长期处于高压环境或遭受精神刺激可能加重症状。焦虑、紧张等情绪状态会影响大脑皮层抑制功能,导致患者对抽动行为的控制能力下降。此类患者常伴随强迫行为或注意力缺陷等多重表现。

4、围产期因素

早产、低出生体重或分娩时缺氧等围产期异常可能增加患病风险。这些因素可能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造成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功能失调,从而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显现抽动症状。

5、免疫因素

部分研究提示链球菌感染后产生的自身抗体可能攻击基底神经节,引发免疫相关性抽动。这类患者抽动症状常突然加重,且可能伴随强迫症或舞蹈样动作。

若出现不自主抽动症状,建议尽早到神经内科或儿科专科就诊。临床治疗通常采用硫必利片、阿立哌唑片、氟哌啶醇片等药物控制症状,并结合行为疗法和家庭心理干预。避免过度关注抽动行为,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病情管理。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