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制品传播。该病常见于畜牧区,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多汗、关节痛等症状,需及时诊断和治疗。
布鲁氏菌病的病原体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呼吸道吸入或食用未灭菌的乳制品等途径传播。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1-4周,典型症状包括波浪热(体温反复升高)、夜间盗汗、乏力及肌肉关节疼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脾肿大或神经系统并发症。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血清学检测和细菌培养,早期治疗多采用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等抗生素方案。
预防布鲁氏菌病需加强畜牧检疫,接触牲畜时做好防护措施,乳制品应充分加热灭菌。若出现持续发热伴有多汗、关节痛等症状,特别是近期有牛羊接触史或生乳饮用史者,建议尽早就医进行专项检查。确诊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抗菌治疗,避免病情转为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