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灌注通常是指通过导尿管将药物或溶液直接注入膀胱内,主要用于治疗膀胱相关疾病。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膀胱癌、间质性膀胱炎以及部分膀胱感染性疾病,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副作用小等特点。
1、膀胱癌术后灌注
膀胱癌患者术后常需进行药物灌注治疗以预防复发。常用药物包括卡介苗、表柔比星、吉西他滨等,这些药物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增强局部免疫反应。灌注频率和周期需根据肿瘤分期及医生建议调整。
2、间质性膀胱炎治疗
该病表现为膀胱壁慢性炎症,灌注药物如二甲亚砜、肝素等可缓解疼痛和尿频症状。药物通过导尿管注入后需保留15-30分钟,帮助修复膀胱黏膜。治疗通常需多次重复以达到效果。
3、局部药物治疗机制
灌注药物直接接触膀胱黏膜,能在病灶处形成高浓度药效,同时减少口服或静脉用药的全身性副作用。例如抗生素灌注治疗顽固性膀胱炎时,可针对性杀灭致病菌而不影响肠道菌群。
进行膀胱灌注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灌注后建议变换体位使药物充分接触膀胱各壁。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尿频、血尿或膀胱刺激症状,若持续加重需及时复诊。具体用药方案应遵医嘱,避免自行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