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是一种人类疱疹病毒4型,属于疱疹病毒科,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常见病原体。该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人体,并与多种疾病相关,例如鼻咽癌、淋巴瘤等。
1、病原学特征
EB病毒为双链DNA病毒,具有嗜淋巴细胞特性,可感染B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其基因组编码多种蛋白,能够调控宿主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感染后病毒可进入潜伏状态,当免疫力下降时可能重新激活。
2、传播途径
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接吻、共用餐具或咳嗽均可导致感染。少数情况下可通过血液传播或器官移植传播。儿童和青少年是高发人群,约90%的成年人体内存在该病毒抗体。
3、相关疾病
原发性感染多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EB病毒还与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霍奇金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相关,长期慢性感染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异常。
4、检测与治疗
临床可通过EB病毒抗体检测、DNA载量测定进行诊断。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如退热、补液,重症患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等药物仅能抑制病毒复制,不能清除潜伏感染。
EB病毒感染后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脾破裂。日常应加强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牙刷、餐具等物品。若出现持续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血清学检查,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