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的防治通常包括控制基础疾病、调整饮食结构、药物治疗、控制血压和血糖以及必要时进行透析或手术等。具体方法需结合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1、控制基础疾病
蛋白尿常由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炎等疾病引起。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患者应规律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定期监测血糖;肾病患者需根据病理类型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治疗,延缓肾功能恶化。
2、调整饮食结构
建议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6-0.8g/kg体重,优先选择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同时限制钠盐摄入(每日小于5g),避免腌制食品。合并高脂血症者需减少动物脂肪摄入,增加膳食纤维。
3、药物治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缬沙坦)具有降尿蛋白作用,适用于糖尿病肾病及高血压肾损害患者。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3.5g,可能需要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
4、控制血压和血糖
建议将血压维持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内,糖化血红蛋白≤7%。可联合使用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或利尿剂(如氢氯噻嗪)控制血压,配合规律有氧运动改善代谢。
日常需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建议每3-6个月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出现水肿、尿量减少或血肌酐升高时应及时就诊。尿毒症期患者需根据指征选择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