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是医学上常用的诊疗技术,通常包括诊断性穿刺、治疗性穿刺和穿刺活检三种类型。其原理是通过空心针或导管刺入体腔、器官或病变部位,以获取样本或进行干预。
1、诊断性穿刺
主要用于获取体内液体或组织样本以明确病因。例如腰椎穿刺可抽取脑脊液分析颅内感染,胸腔穿刺可抽出胸腔积液判断是否存在结核或肿瘤。这类操作通常需要结合影像学定位,确保准确性和安全性。
2、治疗性穿刺
通过穿刺直接实施治疗措施。如肝脓肿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引流,可将脓液引出并注入抗生素;关节腔穿刺既能抽取积液减轻肿胀,也可注射药物治疗滑膜炎。这类操作要求严格无菌,防止继发感染。
3、穿刺活检
针对可疑病变获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骨髓穿刺可鉴别血液系统疾病,经皮肺穿刺活检能确诊肺部占位性质,甲状腺细针穿刺常用于结节良恶性鉴别。现代多采用超声、CT等影像引导,显著提高取材准确性。
该操作需在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师实施。术前需完善凝血功能、影像学评估等检查,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需观察穿刺点出血、感染等情况。特定部位穿刺后可能需要短期制动,如腰椎穿刺后平卧6小时预防低颅压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