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性心脏病是由于长期贫血导致心脏负荷加重,最终引发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疾病。其核心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如下:
1、病因
长期贫血使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携氧能力下降。心脏为代偿供氧不足,会加快心率并增加心排血量,这种长期高负荷状态可导致心肌代偿性肥厚、心室扩大。常见病因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失血(如消化道出血)以及溶血性贫血等。
2、症状
患者早期表现为贫血相关症状,如皮肤苍白、乏力、头晕。随着心脏受累加重,会出现活动后心悸、胸闷、呼吸困难,严重者夜间可能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查体可见颈静脉怒张、下肢水肿,听诊可闻及心脏杂音。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休克。
3、治疗
治疗需兼顾纠正贫血和改善心功能。缺铁性贫血患者需口服硫酸亚铁片或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巨幼细胞性贫血需补充叶酸片、维生素B12注射液。对于心功能不全者,可遵医嘱使用地高辛片增强心肌收缩力,呋塞米片减轻心脏负荷,严重病例需静脉输注红细胞悬液。日常需限制钠盐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合并感染者需用头孢克肟胶囊等抗感染治疗。
贫血患者应每3个月复查血常规和心脏超声,避免过度劳累。出现活动后胸痛、持续水肿等症状时需立即就诊,治疗期间需严格监测血钾水平,防止强心苷类药物中毒。建议在血液科和心内科医生联合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