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的恢复速度因人而异,但科学合理的治疗和护理能有效促进愈合。通常需通过制动固定、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物理治疗以及必要时手术干预等方式综合干预。
1、制动固定
骨折后需立即使用石膏、支具或夹板固定患肢,防止断端移位造成二次损伤。上肢骨折常需固定4-6周,下肢骨折需6-8周,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确认对位情况。锁骨骨折等特殊部位可能采用八字绷带固定。
2、药物治疗
急性期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可联合阿仑膦酸钠片、碳酸钙D3片。中药方面,跌打丸、接骨七厘片等中成药可辅助活血化瘀。
3、营养支持
每日需保证800mg钙摄入,可通过牛奶、豆制品及钙剂补充。维生素D每日摄入量应达400-800IU,多晒太阳可促进皮肤合成。蛋白质摄入量需增至1.2-1.5g/kg体重,鱼肉、鸡蛋等优质蛋白有助于骨痂形成。
4、物理治疗
拆除固定后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渐进式训练。早期采用超声波、低频脉冲电刺激改善局部血运,中期开始关节活动度训练,后期增加抗阻练习恢复肌力。水中运动对下肢骨折康复尤为适宜。
5、手术治疗
开放性骨折、严重移位或关节内骨折常需手术。根据类型选择髓内钉、钢板螺钉或外固定架,术后24小时开始等长收缩训练。老年髋部骨折建议36小时内完成手术,可降低并发症风险。
恢复期间需严格戒烟,尼古丁会显著延缓愈合速度。保持患肢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消肿,定期进行D-二聚体检测预防血栓。建议每2周复查X线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切忌过早负重。任何康复方案均需在骨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擅自使用偏方可能造成畸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