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多巴胺如何影响神经传递

饶凯华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多巴胺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主要通过调节神经信号传递、影响突触间隙浓度以及调控突触可塑性等机制参与神经传递过程。其作用涉及运动控制、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等多个生理环节。

1、调节神经信号传递

多巴胺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后储存在囊泡中,当动作电位到达时,囊泡与细胞膜融合释放多巴胺至突触间隙。释放出的多巴胺分子会与突触后膜上的D1、D2等受体特异性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或抑制其活性,从而引发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水平变化。这种跨膜信号转换可调控离子通道开闭状态,改变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完成神经信号的定向传递。

2、影响突触间隙浓度

多巴胺转运体(DAT)通过主动转运将突触间隙中约90%的多巴胺重新摄入突触前神经元,单胺氧化酶(MAO)和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则负责分解剩余递质。这种再摄取机制可精确控制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的作用时间和浓度梯度,避免持续性受体激活导致的信号紊乱。研究显示DAT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该过程效率,导致神经传递异常。

3、调控突触可塑性

在中脑边缘系统等区域,多巴胺通过激活D1受体增强NMDA受体功能,促进长时程增强(LTP)的形成。纹状体中的多巴胺浓度波动可调节皮质-基底节环路的突触权重,这种动态调节对运动技能学习和习惯形成至关重要。动物实验证实,多巴胺耗竭会导致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如BDNF表达下降30%-50%。

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多巴胺系统的正常节律性分泌,膳食中适量摄入酪氨酸含量较高的食物如鱼类、豆制品可为多巴胺合成提供前体物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任何影响多巴胺系统的药物使用都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以避免干扰正常的神经传递过程。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