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的形成主要与女性生殖系统的周期性变化有关,涉及卵巢激素调节和子宫内膜的规律性脱落。这一过程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控,是生育功能的重要体现。
月经周期通常分为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和月经期四个阶段。在卵泡期,垂体分泌的促卵泡激素促使卵泡发育,同时雌激素水平上升刺激子宫内膜增厚。排卵期时黄体生成素激增引发卵子排出,此时基础体温会有0.3-0.5℃的升高。进入黄体期后,破裂的卵泡形成黄体并分泌孕激素,使子宫内膜进入分泌期。若未受孕,黄体在14天左右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骤降导致子宫内膜血管收缩,功能层组织缺血坏死脱落,与血液混合形成经血排出,此过程持续约3-7天,出血量正常范围为20-60ml。
建议女性月经期间注意外阴清洁,每日更换2-3次卫生用品,使用透气性好的棉质内裤。饮食方面可适当增加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等。若出现周期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经期超过7天、经量突然增减超过50%等情况,应及时妇科就诊。经期轻度下腹坠胀属正常现象,但剧烈疼痛或伴随发热等异常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