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D-二聚体偏高是什么原因

汤多壮 血液内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D-二聚体偏高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或病理性原因引起的,常见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妊娠期、术后恢复期等情况,需结合具体临床表现判断。若出现异常升高,建议及时就诊明确病因。

1、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当发生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时,体内凝血系统被激活形成血栓,纤溶系统降解纤维蛋白后产生D-二聚体。患者可能伴随下肢肿胀疼痛、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临床常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进行抗凝治疗。

2、妊娠期

妊娠中后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机体为分娩做准备会生理性升高D-二聚体,通常不超过正常值4倍。这种情况属于生理变化,但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等并发症。

3、术后恢复期

大型手术如关节置换、肿瘤切除等会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术后1-2周内D-二聚体可能反应性升高。此时需结合患者有无下肢肿胀、伤口渗血等情况,必要时使用那屈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血栓。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在严重感染、创伤或恶性肿瘤时,DIC会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D-二聚体显著升高并伴随血小板下降、纤维蛋白原降低。需紧急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并使用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等药物。

5、肝脏疾病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和纤溶亢进,可能出现D-二聚体升高。需同时检测肝功能、凝血四项,治疗以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为主,必要时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

出现D-二聚体升高时,建议完善下肢静脉超声、CT肺动脉造影等检查。对于长期卧床、恶性肿瘤患者,应注意预防性抗凝治疗。用药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导致出血风险。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