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的产生通常与细菌作用、食物残留、牙齿结构薄弱以及时间累积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牙体硬组织逐渐被破坏,形成龋洞。
1、细菌作用
口腔内的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会附着在牙齿表面形成牙菌斑。这些细菌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酸性物质,使牙齿表面pH值降低,导致牙釉质脱矿,矿化物逐渐流失,最终形成龋损。
2、食物残留
含糖类食物特别是蔗糖、葡萄糖等可发酵碳水化合物残留在牙面时,会为致龋菌提供代谢原料。黏性食物更易滞留于牙缝和窝沟处,持续产酸的环境加速了牙齿硬组织的溶解过程。
3、牙齿结构薄弱
发育不良的牙釉质、矿化程度低的牙齿或存在深窝沟的牙面,其抗酸蚀能力较弱。牙齿排列不齐导致的清洁困难区域,更易堆积菌斑和食物残渣,成为龋病好发部位。
4、时间累积
从菌斑形成到龋洞出现需要较长时间作用。酸性环境持续超过牙齿再矿化的临界点(通常pH小于5.5维持数小时),会导致脱矿与再矿化平衡被打破,最终不可逆的龋坏发生。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建议每日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两次,配合牙线清洁邻面。定期口腔检查可早期发现龋损,对于已形成的龋洞应及时进行充填治疗,避免病变向牙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