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骨钉可能存在感染、神经损伤、骨钉松动、排异反应以及疼痛肿胀等潜在危害。具体发生风险与个人体质、操作技术及术后护理等因素有关,建议在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操作。
1、感染
手术过程中若未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或术后伤口护理不当,可能导致局部感染。感染表现为红肿、渗液、流脓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骨髓炎。需及时进行清创处理,并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片等抗生素治疗。
2、神经损伤
骨钉植入位置靠近重要神经时,操作不慎可能损伤神经纤维。患者会出现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神经功能障碍,需通过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进行治疗,严重者需手术探查修复。
3、骨钉松动
骨质疏松患者或过早负重活动可能导致骨钉固定不稳。松动后会出现患处异常活动、骨摩擦感,需通过石膏固定制动,必要时更换更粗的骨钉或使用骨水泥加强固定。
4、排异反应
约3%-5%患者对钛合金等金属材料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植入部位持续红肿、组织增生。确诊后需取出骨钉,更换陶瓷等生物相容性更好的材料,并口服氯雷他定片等抗组胺药物。
5、疼痛肿胀
术后3-7天普遍存在炎性反应性疼痛,疼痛指数可达4-6级(满分10级)。可通过冰敷、抬高患肢缓解肿胀,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镇痛药物,通常2周内逐渐消退。
术后需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剧烈运动或过早负重。若出现异常发热、持续性剧痛或肢体感觉异常,应及时复查X线或CT,排除深部感染、骨钉移位等并发症。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定期复查骨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