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赖床可能对健康造成多种不良影响,通常包括生物钟紊乱、肌肉骨骼系统异常以及精神状态受影响等。若长期存在该习惯,建议及时调整作息,必要时就医排查相关疾病。
1、生物钟紊乱
人体存在昼夜节律调节机制,长期赖床可能打乱正常的睡眠周期,导致褪黑素、皮质醇等激素分泌异常。例如,褪黑素分泌减少可能影响夜间入睡,而皮质醇水平波动可能引起白天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部分人群还可能因作息不规律出现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反应。
2、肌肉骨骼系统异常
长时间保持卧床姿势会使腰背部肌肉持续处于松弛状态,局部血液循环减慢,乳酸等代谢产物易堆积,可能引发晨起后腰酸、颈肩僵硬等症状。此外,关节缺乏适当活动可能降低滑液分泌效率,增加关节僵硬或疼痛的风险,尤其对于本身存在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为明显。
3、精神状态受影响
赖床可能导致睡眠周期碎片化,降低深度睡眠比例,即使睡眠总时长足够,仍可能出现醒后困倦、头脑昏沉等“睡眠惯性”现象。长期如此可能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日间工作效率下降、情绪低落或焦虑等问题,部分人还会因作息拖延产生自责心理。
日常应尽量保持固定起床时间,避免过度依赖回笼觉。早晨醒后可进行拉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若长期存在起床困难或伴随头痛、持续乏力等症状,需警惕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建议到内分泌科或神经内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