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中的中毒颗粒是中性粒细胞在严重感染、炎症等病理状态下出现的异常颗粒,通常与细菌感染、败血症等疾病相关。其形成机制、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如下:
1、形成机制
中性粒细胞在应对感染时,胞质内溶酶体酶异常聚集或代谢障碍,导致初级颗粒与次级颗粒融合,形成体积较大的深染颗粒。这种颗粒的出现与细菌内毒素刺激密切相关。
2、形态特征
中毒颗粒直径可达2-5微米,呈深紫蓝色或蓝黑色,分布不均匀且边缘不规整。在瑞氏染色下可见颗粒与正常中性粒细胞中的细小均匀颗粒形成明显对比,常伴随细胞空泡变性、核固缩等毒性改变。
3、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检出中毒颗粒多提示急性化脓性感染、脓毒血症等严重细菌感染,也可见于大面积烧伤、急性中毒等应激状态。其数量与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动态观察有助于评估抗感染治疗效果。
若血常规检查发现中毒颗粒,建议完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感染指标检测,必要时进行血培养明确病原体。临床需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病情,严格遵医嘱进行抗感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