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骨病通常指由慢性肾脏病引起的矿物质代谢紊乱和骨骼病变,属于慢性肾脏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该病与肾脏调节钙、磷、维生素D代谢功能受损密切相关,可导致骨痛、骨折、骨骼畸形等问题。
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下降时,肾脏无法有效排出体内多余的磷,同时活性维生素D合成减少,导致血钙降低、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亢进。这种代谢紊乱会引发骨吸收增加、骨矿化障碍,出现骨质疏松、纤维性骨炎等病理改变。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骨关节疼痛、身高缩短、病理性骨折,部分患者还会伴随皮肤瘙痒、血管钙化等异常。
针对肾性骨病的治疗需结合原发病控制,通常需遵医嘱使用磷结合剂(如碳酸镧、司维拉姆)、活性维生素D(如骨化三醇)及钙剂调节矿物质代谢。血液透析患者需严格监测血钙、血磷指标,通过低磷饮食和药物联合干预。日常需限制高磷食物如动物内脏、加工食品的摄入,并定期复查肾功能及骨代谢指标,避免延误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