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导致血红蛋白释放进入血液的过程,通常由红细胞内在缺陷或外部因素破坏引起。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血管内或血管外,属于一种病理或生理现象。
溶血的发生机制主要与红细胞膜稳定性受损有关。内在因素包括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红细胞自身结构异常,以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等酶缺陷疾病。外部因素涉及免疫性溶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损伤(人工心脏瓣膜或微血管病变)、生物毒素(蛇毒、疟原虫感染)、化学药物(某些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及物理因素(大面积烧伤)等。当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大量释放可能引发贫血、黄疸,严重时可导致血红蛋白尿和肾小管堵塞。
若出现皮肤黏膜黄染、浓茶色尿、乏力等疑似溶血症状,应及时到血液科就诊。确诊需通过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胆红素检测等实验室检查。治疗方面需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病因制定方案,切忌自行使用药物或偏方,以免加重红细胞破坏。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接触已知诱发因素,如蚕豆病患者需严格规避相关食物和氧化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