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皮肤、黏膜和巩膜出现黄染的体征。其本质是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超过34μmol/L时即可显现肉眼可见的黄染,可能涉及肝胆系统疾病或某些全身性疾病。
胆红素作为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需经过肝脏摄取、转化及胆汁排泄。当红细胞破坏增多、肝细胞处理能力下降或胆汁排泄受阻时,未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蓄积。成人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胆道结石、胰腺肿瘤等器质性疾病。新生儿则需区分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后者可能由母婴血型不合、遗传代谢病等引发。某些药物如利福平、雌激素可能干扰胆红素代谢,长期饮酒者易出现酒精性肝损伤相关的黄疸。
出现黄疸应及时就医检查肝功能、腹部超声及血液学检测。哺乳期母亲发现新生儿黄疸加重或持续超过两周,应尽早就诊。日常生活中需注意观察尿色变化及是否伴有皮肤瘙痒、腹痛等症状,避免自行使用退黄药物。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制定方案,如胆道梗阻需手术解除,病毒性肝炎需抗病毒治疗,溶血性疾病需纠正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