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狭窄可能由慢性炎症、结核感染、肿瘤压迫等原因引起,主要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喘息等。治疗方法需根据病因选择药物、介入治疗或手术方案。
1、慢性炎症
长期支气管炎或哮喘反复发作会导致气道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逐渐形成瘢痕狭窄。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干咳、活动后胸闷气促,尤其在接触冷空气或粉尘后加重。此类情况需遵医嘱使用布地奈德雾化液、沙丁胺醇气雾剂等药物缓解气道痉挛。
2、结核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侵袭支气管壁会引起肉芽组织增生,造成管腔纤维化狭窄。病变多伴随低热、盗汗、咯血等结核中毒症状,需规范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等抗结核药物治疗至少6个月。
3、肿瘤压迫
中央型肺癌或转移性肿瘤压迫支气管时,可引起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患者常出现金属音样咳嗽、痰中带血丝等症状,需通过支气管镜取活检明确病理类型,早期病例可考虑手术切除,晚期患者需进行化疗或靶向治疗。
支气管狭窄患者应避免吸烟及接触刺激性气体,急性发作时可采用半卧位缓解呼吸窘迫。若出现口唇发绀、血氧饱和度低于90%等缺氧表现,需立即就医进行支气管球囊扩张术或支架植入术。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肺功能评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