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通常与遗传因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不足、不良用眼习惯以及营养不均衡等原因有关。以下将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具体说明。
1、遗传因素
父母双方或一方存在近视时,子女发生近视的概率会显著增加。尤其高度近视者,可能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这类人群的眼轴长度往往先天异常。
2、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持续阅读、使用电子设备超过40分钟,会使睫状肌处于痉挛状态,导致晶状体屈光力增强。这种长期调节紧张可能引发假性近视,进而发展为真性近视。
3、户外活动不足
每日户外日照时间不足2小时会影响视网膜多巴胺分泌,这种神经递质具有抑制眼轴过度生长的作用。学龄期儿童若缺乏足够户外运动,眼球壁巩膜强度易受影响。
4、不良用眼习惯
包括阅读距离小于33厘米、躺着看书、在晃动的车厢内用眼等。这些行为会使双眼调节频率紊乱,特别是环境光照度低于300勒克斯时,瞳孔扩大易产生球面像差。
5、营养不均衡
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视网膜杆细胞功能下降,维生素D不足影响钙质吸收,进而削弱巩膜胶原纤维强度。青少年快速生长期若蛋白质摄入不足,会使眼球壁弹性改变。
建议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每用眼30-40分钟休息10分钟,每日保证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定期进行视力筛查,出现视物模糊、眼胀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验光,通过散瞳检查区分真假性近视。已确诊者需遵医嘱选择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或低浓度阿托品等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