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惊风在中医理论中属于慢性惊风范畴,主要表现为虚证,常见于体质虚弱或久病患儿。其典型临床表现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1、手足蠕动或抽搐
由于阴虚风动或血虚生风,患儿可出现肢体不自主震颤或轻微抽搐,动作幅度较急惊风小,频率较缓,多在午后或夜间加重。
2、面色苍白或萎黄
气血生化不足导致面部失养,常见脾虚型患儿伴随眼睑浮肿、口唇淡白等征象,病程多超过3个月。
3、精神萎靡嗜睡
阳气不足致神失所养,表现为眼神呆滞、反应迟钝,每日睡眠时间可达14小时以上,唤醒后很快又进入困倦状态。
4、四肢不温畏寒
脾肾阳虚型尤为明显,手足温度较常人低2-3℃,即便夏季也需穿厚袜,伴有小便清长、汗出如水等症状。
5、纳呆便溏
脾胃运化失常导致食欲减退,每日进食量不足同龄儿童1/2,大便呈稀糊状且含未消化食物残渣,每日排便3次以上。
当发现患儿出现上述症状时,建议及时到正规中医医疗机构就诊。临床常通过四诊合参进行辨证分型,常见证型包括脾虚肝旺、肝肾阴虚、脾肾阳衰等,治疗多采用缓肝理脾汤、大定风珠、附子理中丸等方剂加减。需特别注意避免盲目使用镇惊息风类药物,不当用药可能加重脾胃负担,反致病情迁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