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渗湿药是中医中用于祛除体内湿邪、促进水液代谢的一类药物,常见的有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猪苓等。这类药物多性味甘淡,归脾、肾、膀胱经,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痰饮等证型。
1、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其药性平和,既能祛湿又不伤正气,常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引起的水肿、泄泻,以及心脾两虚导致的失眠、心悸。现代研究认为其利尿作用可能与调节电解质平衡有关。
2、泽泻
泽泻性寒味甘,归肾、膀胱经,擅长清泻肾与膀胱湿热。临床多用于小便不利、淋浊、水肿兼有热象者,如湿热型肾炎或泌尿系统感染。其成分可增加尿量并促进尿素、氯化物的排泄。
3、薏苡仁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兼具利水渗湿和健脾止泻的作用。生用长于清热利湿,适用于湿热痹证、脚气浮肿;炒制后偏于健脾止泻,常用于脾虚湿盛导致的腹泻。此外,其还有清热排脓之效,可用于肺痈、肠痈。
4、车前子
车前子性寒味甘,归肝、肾、肺、小肠经,能清热利尿、渗湿通淋。主治湿热下注引起的小便淋沥涩痛、暑湿泄泻,现代研究表明其可增加尿素、尿酸及氯化钠的排出。此外,还能清肝明目,用于目赤肿痛。
5、猪苓
猪苓味甘淡,性平,归肾、膀胱经,专攻利水渗湿。其利尿作用较强,适用于水湿停滞引起的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泽泻配伍使用。研究显示其提取物可抑制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需注意的是,利水渗湿药多偏渗利,易耗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临床应用时需结合患者体质及具体证型辨证选药,如湿热证宜配清热药,脾虚者需配伍健脾益气药。使用前应咨询中医师,避免自行用药导致电解质紊乱或加重原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