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主要分为唑类、多烯类、棘白菌素类、丙烯胺类以及其他类别,具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感染类型选择。常见的药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特比萘芬等,不同类型药物针对的真菌感染有所不同。
1、唑类抗真菌药物
唑类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包括氟康唑胶囊、伊曲康唑胶囊、伏立康唑片等。氟康唑常用于念珠菌感染,伊曲康唑对曲霉菌感染有效,而伏立康唑适用于侵袭性曲霉病等严重感染。
2、多烯类抗真菌药物
代表药物为两性霉素B注射液和制霉菌素片,可通过与真菌细胞膜固醇结合改变膜通透性。两性霉素B是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但需注意其肾毒性;制霉菌素多用于口腔或肠道念珠菌感染。
3、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
包括卡泊芬净注射液、米卡芬净钠等,通过抑制β-1,3-葡聚糖合成破坏真菌细胞壁。这类药物对念珠菌属和曲霉菌属有效,常用于血液系统真菌感染或对其他药物耐药的患者。
4、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
如特比萘芬片、布替萘芬乳膏,通过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干扰真菌细胞膜形成。主要用于皮肤癣菌感染,如甲癣、体股癣等浅表真菌病的治疗。
5、其他类抗真菌药物
包括氟胞嘧啶片、环吡酮胺乳膏等。氟胞嘧啶常与两性霉素B联用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环吡酮胺主要用于皮肤浅部真菌感染,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浅表真菌感染疗程通常需2-4周,深部真菌感染可能需要数月治疗。若出现皮疹、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就诊,避免自行调整用药剂量或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