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的生理机制主要与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以及鼻腔结构异常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会共同导致鼻腔通气受阻,进而引发呼吸不畅的症状。
1、鼻黏膜肿胀
鼻腔黏膜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腺体。当受到寒冷刺激、过敏原侵袭或病原体感染时,黏膜下的血管会反射性扩张,导致黏膜充血肿胀。例如感冒时鼻腔黏膜厚度可增加3-5倍,使原本8-10毫米的鼻腔通道变得狭窄。
2、分泌物增多
杯状细胞和黏液腺在受到刺激时会分泌过量黏液。正常鼻黏膜每天分泌约1000毫升黏液,但在炎症状态下分泌量可增加至1500毫升以上。这些分泌物与脱落上皮细胞混合形成鼻痂,特别是干燥环境下黏液水分蒸发后会加重堵塞。
3、结构异常
约30%人群存在鼻中隔偏曲,这种解剖结构异常会造成单侧持续性鼻塞。鼻息肉患者中约有85%会出现渐进性双侧鼻塞,息肉体积增大可直接阻塞后鼻孔。婴幼儿腺样体肥大时,后鼻孔截面积可减少60%以上,引发睡眠时鼾症。
若鼻塞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脓性分泌物、嗅觉减退、面部疼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耳鼻喉科。通过前鼻镜、鼻内镜或CT检查可明确病因,避免长期张口呼吸导致咽喉干燥和睡眠障碍。日常可使用生理盐水喷雾保持鼻腔湿润,但需注意控制使用血管收缩剂的频率,防止药物性鼻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