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治疗针剂通常包括双膦酸盐类药物、RANKL抑制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抗骨吸收药物以及钙剂等,需根据患者病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注射治疗需结合个体骨密度、骨折风险等因素制定方案,不可自行用药。
1、双膦酸盐类药物
唑来膦酸是常用静脉注射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和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该药物可能引起发热、肌肉疼痛等输液反应,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
2、RANKL抑制剂
地舒单抗通过阻断RANKL与破骨细胞结合抑制骨破坏。适用于骨折高风险患者及双膦酸盐治疗效果不佳者,需注意可能增加颌骨坏死的风险,用药期间需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3、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
特立帕肽作为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片段,通过间歇性给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伴椎体或髋部骨折患者,可能引起血钙升高,需监测血钙水平。
4、抗骨吸收药物
降钙素类药物如鲑鱼降钙素,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轻骨痛,适用于伴有椎体压缩性骨折疼痛的患者。该药物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鼻喷给药,但长期使用可能出现耐药性。
5、钙剂与维生素D
静脉葡萄糖酸钙用于严重钙缺乏患者,维生素D注射剂适用于肠道吸收障碍患者。这类药物作为基础治疗,需与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使用,单用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骨质疏松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注射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骨代谢指标和肝肾功能。建议同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增加日照时间、进行抗阻力训练、保持均衡饮食等。对于存在骨折高风险患者,还需做好防跌倒措施,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