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心脏病是指心脏结构出现异常的一类疾病,可能涉及心脏瓣膜、心肌、心腔或大血管等部位的病变。这类疾病通常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其分类、症状、诊断及治疗方式如下:
1、心脏结构异常
结构性心脏病主要表现为心脏各组成部分的形态或功能改变。例如心脏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会影响血液正常流动,房间隔缺损会导致左右心房间异常分流。心肌肥厚可能造成心室顺应性下降,影响心脏泵血效率。
2、疾病分类
主要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获得性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反流)、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以及心包疾病(缩窄性心包炎)等类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约占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的28%。
3、临床表现
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等表现。严重者会出现下肢水肿、晕厥发作,听诊常能发现心脏杂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4、诊断方法
超声心动图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清晰显示心脏结构异常。心脏磁共振成像可评估心肌组织特性,心导管检查用于测量心腔压力。心电图和胸部X线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
5、治疗手段
根据病变类型选择药物控制(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介入治疗(瓣膜成形术)或外科手术(缺损修补、瓣膜置换)。近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等微创技术应用日益广泛。
出现活动后气促、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到心血管专科就诊。确诊患者需定期复查心脏超声,避免剧烈运动。治疗方案的制定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病变程度及全身状况,建议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