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湿困是中医常见证候,主要表现为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水湿停滞体内所引发的一系列症状,通常包括食欲不振、肢体困重、大便异常、舌苔厚腻以及身体浮肿等。
1、食欲不振
脾主运化,脾虚时运化能力下降,导致食物难以消化吸收,常伴有饭后腹胀、嗳气等症状。湿邪困阻脾胃时,可能进一步加重食欲减退,甚至出现恶心、反酸等表现。
2、肢体困重
湿性重浊,停滞于肌肉关节时,可导致四肢酸沉乏力、活动不灵活,尤其在阴雨天气或久坐后加重,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关节酸痛。
3、大便异常
脾虚湿困者常见大便稀溏或黏腻不成形,排便后易粘马桶。长期湿滞可能夹杂湿热,出现大便黏滞不爽、排便次数增多,或伴有肛门灼热感。
4、舌苔厚腻
舌象是重要辨证依据,此类患者舌体多胖大、边缘有齿痕,舌苔白腻或黄腻。苔色发白多属寒湿,苔色黄腻则提示湿热蕴结。
5、身体浮肿
脾虚水湿运化失调,水液泛溢肌肤时,可出现眼睑、面部或下肢轻度浮肿,按压后凹陷恢复缓慢,晨起时症状较为明显。
脾虚湿困者日常需避免生冷、油腻食物,适量食用山药、茯苓等健脾食材。若症状持续或伴体重骤减、严重水肿等表现,建议及时到中医科就诊,通过四诊合参制定个性化调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