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绒毛状管状腺瘤是怎么回事

胡佳 中医消化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绒毛状管状腺瘤是结直肠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肠道慢性炎症刺激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有关。该病变存在一定恶变风险,需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干预。

1、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或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这类基因突变会导致肠道黏膜细胞异常增生,从而形成腺瘤。此类患者通常发病年龄较早,且可能伴随多发性息肉,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2、肠道慢性炎症刺激

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时,反复的炎症反应会损伤肠黏膜屏障,促使腺上皮细胞异常增殖。这种慢性刺激可能持续5-10年才会形成腺瘤性病变,患者常伴有腹泻、黏液血便等症状。

3、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会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增加次级胆汁酸等致癌物浓度。吸烟者罹患风险较常人高1.5-2倍,因烟草中的亚硝胺类物质可直接损伤肠黏膜。肥胖人群的胰岛素抵抗状态也会促进细胞增殖。

治疗方面,直径小于2cm的腺瘤可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完整切除。对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能需要行肠段切除术。术后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肠镜,并配合塞来昔布等COX-2抑制剂进行化学预防。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3.9kg/m²范围内。

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粪便潜血和肠镜筛查。若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应及时至消化内科就诊。腺瘤切除后仍需长期随访,约30%患者在5年内可能出现新发病灶,规范的监测可降低85%的癌变风险。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