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灶是指在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中显示为密度或信号低于周围正常组织的异常区域。这种表现可能提示多种病变,需结合临床进一步分析。
低密度灶的形成与组织成分改变有关,如液性成分、脂肪沉积或坏死物质积聚。常见于肝囊肿、肾囊肿等良性病变,表现为边界清晰、均匀的低密度影。脂肪肝中的脂肪浸润区域在CT上呈明显低密度,脑梗死急性期因细胞水肿也可出现低密度改变。部分恶性肿瘤因内部坏死、囊变或特殊成分(如脂肪肉瘤中的脂肪组织)也可能呈现低密度特征。临床诊断需综合病灶形态、增强扫描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例如肝癌坏死区在增强CT中呈无强化表现,而血管瘤则呈现特征性填充式强化。
发现低密度灶应及时携带影像资料就诊,由放射科医生和临床医生共同评估。避免仅凭报告自行解读,某些情况可能需要增强扫描或穿刺活检明确性质。随访观察者应按医嘱定期复查,对比病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