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的症状可能因疾病进展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表现包括乏力、消化道不适、肝区隐痛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或肝外症状。若长期未治疗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出现腹水、蜘蛛痣等体征。
1、乏力
丙肝病毒持续感染可能导致肝细胞损伤,影响肝脏代谢功能,使得糖原合成能力下降,无法为机体提供足够能量。约70%患者会出现持续疲劳感,这种乏力感在晨起后无明显缓解,且与活动量不成正比。
2、消化道症状
肝脏分泌胆汁功能减弱会影响脂肪消化,导致约50%患者出现食欲减退、厌油腻食物等症状。部分患者伴随恶心呕吐,尤其在进食高脂饮食后加重,这与胆盐合成减少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有关。
3、肝区隐痛
肝包膜受炎症刺激或肝脏肿大牵拉时,约30%患者会出现右上腹持续性钝痛。疼痛可能向右肩背部放射,体检时可发现肝区叩击痛阳性,超声检查常显示肝实质回声增粗。
4、黄疸表现
当肝细胞损伤超过70%时,胆红素代谢障碍会导致皮肤巩膜黄染,尿液呈浓茶色。这种黄疸呈进行性加重,可能伴随皮肤瘙痒,血清总胆红素通常超过34.2μmol/L,多见于慢性丙肝急性发作期。
5、肝硬化体征
病程超过20年的患者中,约15%-30%会出现肝掌、蜘蛛痣等肝硬化体征。门静脉高压可引发腹水、脾肿大,实验室检查显示白蛋白低于35g/L,血小板计数减少,影像学可见肝脏表面结节样改变。
丙肝感染者中有20%-30%可能无任何明显症状,建议有输血史、静脉药瘾史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HCV抗体筛查。确诊患者需尽早接受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规范治疗可使95%以上患者获得病毒学治愈,有效阻止肝纤维化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