弛张热通常表现为体温波动较大,每日温差超过1℃且最低温度仍高于正常水平,可能伴随寒战、盗汗、乏力等症状。这种情况常见于感染性疾病或炎症性疾病,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1、体温波动大
弛张热的核心特征是24小时内体温高低差超过1℃,但最低温度不会降至正常范围。患者可能在清晨体温稍有下降,午后或傍晚再次升高,呈现波浪状的热型曲线。这种体温变化与致病菌释放致热原的周期性活动有关,常见于败血症、肝脓肿等化脓性感染。
2、伴随寒战
体温上升期患者常出现寒战反应,表现为全身颤抖、皮肤苍白、四肢厥冷。这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上调设定点后,机体通过肌肉颤动产热以达到新的体温平衡点。寒战通常持续30分钟至2小时,随后进入高热持续期。
3、盗汗乏力
退热期患者可能出现大量出汗,夜间尤为明显,导致体液丢失和电解质紊乱。长期发热会造成能量消耗增加,引发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消耗性症状,部分患者还会伴随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全身性反应。
出现弛张热时应及时进行血常规、血培养、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因。治疗需针对原发疾病,细菌感染需用抗生素,结核感染需规范抗结核治疗,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支持。持续发热超过3天或伴随意识改变、皮疹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