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通常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眼病,其发生与接触传播、不良卫生习惯以及卫生条件差等因素密切相关。该病具有传染性,患者需及时就医治疗。
1、沙眼衣原体感染
沙眼的主要致病菌是A、B、C型沙眼衣原体,这种微生物通过感染眼结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病原体在细胞内繁殖会导致结膜充血、滤泡增生等典型病变,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角膜血管翳。
2、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患者眼部分泌物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毛巾、脸盆等物品是主要传播途径。例如与患者共用眼部化妆品、未消毒的医疗器械重复使用等行为都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尤其在学校、家庭等集体环境中易暴发流行。
3、不良卫生习惯
长期不洗手直接揉眼、用脏水洗脸等行为会增加感染风险。在卫生设施匮乏的地区,苍蝇等昆虫携带病原体污染眼部也会导致感染。营养不良或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反复感染形成慢性沙眼。
出现眼红、异物感、分泌物增多等疑似症状时,应及时到眼科进行结膜刮片检查。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利福平滴眼液、四环素眼膏或口服阿奇霉素等药物治疗。日常应注意单独使用清洁毛巾,避免用手揉眼,定期消毒个人用品以阻断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