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可能引起出血或瘀血、疼痛或不适、感染等副作用,但规范操作下风险较低,建议选择正规机构进行。
1、出血或瘀血
针灸针刺入皮肤时,可能损伤皮下毛细血管导致少量出血,表现为针孔处渗血或局部青紫瘀斑。这种情况常见于凝血功能异常或针刺力度较大的患者,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数日后可自行吸收。
2、疼痛或不适
进针时可能因个体敏感度差异、操作者手法不熟练或刺中神经末梢产生短暂刺痛感。部分穴位如合谷、太冲等敏感区域更易出现明显酸胀感,这种得气感属于正常治疗反应,若持续剧烈疼痛需及时告知医师调整。
3、感染
若针具消毒不彻底或施针后接触污染物,可能引发局部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正规医疗机构采用一次性无菌针具,且严格进行皮肤消毒,可将感染风险控制在0.03%以下,但免疫力低下者仍需特别注意。
进行针灸治疗建议选择具备医疗资质的机构,治疗后24小时内避免针孔接触污水。若出现持续出血、剧烈疼痛或发热等异常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治疗前应如实告知医师凝血功能、药物过敏史及基础疾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