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主要表现包括水样便、呕吐、发热、脱水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常见于婴幼儿群体。若患儿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水样便
轮状病毒感染后,肠道黏膜受损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典型表现为频繁排出黄色或黄绿色稀水样便,可能含有少量黏液,但通常不带血丝或脓液,每日腹泻次数可达10次以上。
2、呕吐
多数患儿在病程初期会出现呕吐症状,可能早于腹泻出现,表现为进食后频繁吐奶或呕吐胃内容物,严重时可伴随食欲减退和拒食,需警惕脱水风险。
3、发热
约30%-50%的患儿可能出现中低度发热,体温多波动在37.5℃-39℃之间,通常持续1-3天,部分患儿可伴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
4、脱水
由于频繁呕吐和腹泻导致体液丢失,患儿可能出现尿量减少、哭时泪少、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皮肤弹性下降等脱水体征,重度脱水时可能出现四肢湿冷、血压下降等循环障碍。
5、电解质紊乱
大量水样便可能引发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电解质失衡,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嗜睡、腹胀、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或意识障碍。
该病好发于6个月至2岁儿童,病程多为3-8天。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和脱水体征,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若出现持续高热、频繁呕吐、嗜睡或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应立即就医进行补液治疗,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或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