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底足可能是生理性足弓低平的表现,也可能与遗传、外伤、胫后肌腱功能障碍等原因有关。若未伴随不适症状,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若出现疼痛或活动受限,建议及时就医。
1、生理性足弓低平
部分人群出生时足弓发育较低平,属于正常解剖变异。这类平底足在行走、跑跳时无明显疼痛或功能障碍,足部弹性良好,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可通过观察足印判断足弓形态,日常穿着支撑性鞋垫有助于缓解足部疲劳。
2、遗传因素
家族性平底足与遗传基因相关,父母存在明显扁平足特征时,子女患病概率增高。此类患者常在青少年时期逐渐显现足弓塌陷,可能伴随跟骨外翻、前足外展等畸形,严重时需穿戴定制矫形鞋具或进行截骨矫形手术。
3、后天获得性因素
成年后出现的平底足多与胫后肌腱功能不全、足部骨折、关节退变等因素相关。如胫后肌腱炎会导致维持足弓的肌腱力量减弱,引发进行性足弓塌陷,表现为行走后足内侧疼痛、肿胀。此类患者需通过MRI评估肌腱损伤程度,轻者可采用支具固定,重者需肌腱重建手术。
若平底足伴随持续性疼痛、步态异常或关节肿胀,建议至足踝外科就诊。医生可能通过X线、足底压力测试等评估足弓结构,根据病因选择物理治疗、矫形器具或手术方案。日常避免长时间负重行走,选择有足弓支撑的鞋子有助于减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