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时肛门疼痛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肛裂、痔疮、肛周脓肿等疾病有关。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生理性原因
若日常饮水不足或膳食纤维摄入过少,可能导致粪便干燥、排便困难,用力排出时过度摩擦或撕裂肛门黏膜,引起短暂性疼痛。此类情况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饮水量及适当运动缓解,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或开塞露辅助排便。
2、肛裂
干硬粪便反复摩擦可导致肛管皮肤纵行裂开,表现为排便时刀割样疼痛,便后持续数小时,并伴有少量鲜血。急性期可遵医嘱外用硝酸甘油软膏促进裂口愈合,同时配合温水坐浴缓解括约肌痉挛。若发展为慢性肛裂,可能需手术治疗。
3、痔疮
内痔脱出或外痔水肿时,排便摩擦会导致肛门胀痛或灼痛,可能伴随滴血或肛门异物感。轻度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麝香痔疮栓等药物,配合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严重脱出痔核需考虑胶圈套扎或切除术。
4、肛周脓肿
肛腺感染引发的化脓性疾病会导致肛门周围红肿、跳痛,排便时压迫病灶加重疼痛,常伴有发热。确诊后需遵医嘱口服头孢克肟、甲硝唑等抗生素,若形成波动性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避免感染扩散引发肛瘘。
日常应注意保持肛门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若调整饮食后疼痛未缓解,或出现持续性出血、流脓、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到肛肠科就诊,通过肛门指检、肠镜等检查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