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贫血可能与营养缺乏、慢性疾病、失血等原因有关,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若长期存在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诊明确病因。
1、营养缺乏
长期饮食不均衡可能导致铁、叶酸或维生素B12摄入不足。铁是血红蛋白合成的重要原料,缺乏时可引发缺铁性贫血,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可遵医嘱服用硫酸亚铁片、富马酸亚铁颗粒、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等铁剂,同时增加动物肝脏、红肉等富含铁元素食物的摄入。
2、慢性疾病
慢性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会影响红细胞生成或缩短其寿命。以慢性肾病为例,肾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会导致肾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头晕、气促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必要时使用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配合铁剂治疗。
3、失血因素
消化道溃疡、痔疮反复出血或女性子宫肌瘤引起的月经过多,都可能导致慢性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如外伤或手术失血超过500ml时,血红蛋白会快速下降,出现心悸、冷汗等表现。治疗需先止血,失血严重者可进行输血治疗,慢性失血患者可使用氨甲环酸片等止血药物。
建议贫血患者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注意保持均衡饮食,避免过度节食。出现持续乏力、活动后心慌等症状时,应及时到血液科就诊,通过骨髓穿刺、铁代谢检测等检查明确贫血类型,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