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通常可以通过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补液治疗、物理降温以及日常护理等方法进行综合处理。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年龄、体温及伴随症状等因素调整。
1、对症治疗
当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片、双氯芬酸钠栓等解热镇痛药物。需注意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以免诱发瑞氏综合征。
2、抗病毒治疗
针对流感病毒可使用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疱疹病毒感染可选用阿昔洛韦片,但需在明确病原体后使用。此类药物属于处方药,需严格遵循医嘱服用剂量和疗程。
3、补液治疗
通过口服补液盐散Ⅲ或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等方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儿童及老年患者需特别注意脱水风险,每日饮水量建议保持在1500-2000ml。
4、物理降温
采用温水擦浴(32-34℃)重点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分布区域,冰袋冷敷需用毛巾包裹避免冻伤。婴幼儿禁止使用酒精擦浴,以免经皮肤吸收中毒。
5、日常护理
保持室内温度22-24℃、湿度50%-60%,穿着透气棉质衣物。建议每日测量体温4次并记录波动情况,发热期间保证每日8小时以上睡眠时间。
若体温持续超过3天未退,或出现意识改变、抽搐、皮疹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前往感染科就诊。治疗期间需注意避免盲目联合使用多种退热药物,两次用药间隔应至少4-6小时。病毒性发热患者通常不需要抗生素治疗,除非合并细菌感染并经实验室检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