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俯卧位通气适应症及禁忌证是什么

徐信群 普内科 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俯卧位通气主要适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肺部感染等患者,禁忌证包括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脊柱损伤及面部创伤等情况。具体使用需由医生根据病情评估决定。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因肺泡塌陷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严重低氧血症,俯卧位通气可通过改善肺组织重力依赖性分布,促进背侧肺泡复张,从而提升氧合水平。研究显示,早期应用可降低患者病死率,尤其适用于氧合指数小于等于150mmHg的中重度病例。

2、严重肺部感染

重症肺炎或肺脓肿患者因大量炎性渗出易发生肺实变,俯卧位利用重力作用促进分泌物向大气道移动,配合振动排痰装置可增强痰液引流效果。该体位还能减少心脏对左肺的压迫,增加功能性残气量,改善通气效率。

3、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循环衰竭患者禁止使用该体位。俯卧位可能导致回心血量骤减,加重低血压状态。此外,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期间若存在活动性出血,体位改变可能增加插管移位风险。

4、脊柱损伤

颈椎骨折、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等脊柱创伤患者,俯卧位可能加重脊髓压迫导致神经功能恶化。临床需优先进行脊柱固定,通气治疗宜选择仰卧位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5、面部创伤

颌面部骨折、开放性伤口或术后患者,俯卧位可能因局部受压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气道管理难度。此类患者建议采用侧卧位或仰卧位头高脚低位维持通气。

该治疗需在重症监护室由专业团队实施,全程监测血气、血流动力学及气道压力变化。每次体位维持12-16小时可获得最佳效果,实施前应评估胃内残留量,预防反流误吸。对于存在多重禁忌证的患者,可采用侧倾45度的改良俯卧位作为替代方案。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