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一般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防病保健等功效和作用。其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热力和药效作用于人体特定穴位,可调节机体功能。
1、温经散寒
艾灸的温热效应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驱散体内寒湿之气。对于寒邪侵袭引起的关节冷痛、胃脘冷痛、月经不调等症状,艾灸关元穴、足三里等穴位可有效改善微循环障碍。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可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0.5-1.2℃,持续作用时间达2-3小时。
2、行气通络
艾灸产生的近红外辐射可穿透皮下组织5-8mm,刺激经络穴位传导。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等症,通过灸治膻中穴、天突穴等特定部位,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组织代谢状态。
3、扶阳固脱
艾灸大椎穴、神阙穴对阳气虚脱证候有急救作用,能提升收缩压10-20mmHg。对久病体虚、产后血崩等元气亏损状态,持续艾灸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提高免疫球蛋白水平。
4、升阳举陷
针对中气下陷导致的脏器下垂、久泻脱肛等病症,艾灸百会穴、气海穴可增强盆底肌肉张力。研究显示每日艾灸30分钟连续两周,可使轻度子宫脱垂回纳率达65%以上。
5、防病保健
定期艾灸足三里、关元穴可调节Th1/Th2细胞平衡,提高NK细胞活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坚持保健灸人群的感冒发病率较对照组降低37%,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生率下降42%。
进行艾灸治疗时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师辨证选穴。施灸过程中需注意保持适当距离,每个穴位灸治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为宜。孕妇腰骶部、面部五官及大血管分布区域应避免施灸,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慎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