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高危通常指个体存在较高风险形成血栓,可能与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常见于术后、长期卧床、遗传性凝血异常等群体。
1、血管内皮损伤
血管内皮损伤是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因。当血管壁因手术、外伤、炎症(如动脉粥样硬化)或静脉置管等受到破坏时,内皮下胶原暴露会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促使纤维蛋白沉积,最终形成血栓。例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患者可能因血管创伤而出现局部血栓。
2、血流缓慢
长期卧床、久坐、心力衰竭或静脉曲张等情况下,血液流速减慢,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局部积聚。例如,乘坐长途飞机或术后制动者,下肢静脉血流淤滞,易引发深静脉血栓,若血栓脱落可能引起肺栓塞。
3、血液高凝状态
部分人群因遗传因素(如抗凝血酶缺乏)、疾病(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或药物(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导致血液凝固性异常增高。妊娠期女性因生理性凝血功能增强,也属于血栓高危群体,需密切监测。
存在上述风险因素者,建议保持适度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高危人群可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但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若出现肢体肿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