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龋、中龋、深龋主要根据龋坏深度、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进行区分,三者分别对应牙体组织的不同受损程度。具体可通过龋损位置、疼痛表现以及探诊检查等方式综合判断。
1、浅龋
浅龋病变仅累及牙釉质层,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疼痛,仅表现为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斑块或黑褐色龋洞。临床检查时,探针划过龋损部位可感到粗糙感,但无探痛。X线片显示龋坏局限在釉质内,未穿透牙本质。
2、中龋
中龋病变已达牙本质浅层,患者进食冷、热或酸甜食物时可出现短暂敏感症状,刺激去除后疼痛消失。探诊时龋洞内有软化的腐质,探针触碰牙本质层会引发酸痛,但无自发痛。X线片可见龋坏突破釉牙本质界,但未接近牙髓腔。
3、深龋
深龋病变已接近牙髓腔,患牙在冷热刺激下疼痛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食物嵌塞龋洞时可引发剧烈疼痛。探诊龋洞底部敏感,叩诊无明显不适,牙髓活力测试正常。X线片显示龋坏深度达牙本质深层,与牙髓之间仅剩薄层健康牙本质,但尚未引起牙髓炎。
日常应注意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发现龋齿及时充填治疗。日常刷牙建议使用含氟牙膏,减少糖分摄入,避免龋损进一步加重。若出现持续性疼痛或夜间痛,需立即就诊排除牙髓或根尖周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