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肛瘘是指发生在肛管直肠环下方的异常管道,通常由肛门腺感染引起。这种瘘管连接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常伴有反复流脓、疼痛及局部硬结,属于肛瘘中较为常见的类型。
低位肛瘘的形成多与肛门腺感染有关。当肛门腺发生感染并形成脓肿,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可能遗留慢性感染性管道,即肛瘘。此外,克罗恩病、外伤或手术等因素也可能诱发肛瘘。典型症状包括肛门周围皮肤出现外口,持续或间断排出脓性分泌物,局部可触及条索状硬结,排便时可能出现疼痛或瘙痒感。若继发急性感染,可能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长期不愈的肛瘘可能发展为复杂瘘管,极少数病例甚至存在癌变风险。
建议患者保持肛周清洁干燥,排便后可用温水清洗。日常避免久坐,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防止便秘或腹泻加重局部刺激。若发现肛周反复流脓、肿痛或硬结,应及时到肛肠外科就诊,通过肛门指诊、超声或MRI明确瘘管走向。治疗需根据瘘管具体位置选择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等手术方式,术后需定期换药促进愈合。切勿自行挤压或使用偏方处理,以免感染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