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C堵管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调整导管位置、生理盐水冲管、药物溶栓、导管修复或更换以及日常维护等,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若导管堵塞严重或无法疏通,应及时就医处理。
1、调整导管位置
部分堵管可能因患者体位改变导致导管受压或扭曲,可通过调整体位、抬高患侧肢体或轻微旋转导管,解除外部压迫。操作时需避免暴力牵拉,防止导管断裂或移位。
2、生理盐水冲管
采用脉冲式冲管法,用10ml注射器抽取0.9%氯化钠注射液快速推注-暂停-推注,利用液体湍流冲刷管壁沉积物。若遇阻力较大,可尝试负压抽吸与冲管交替进行,该方法对血凝块或药物结晶早期堵塞效果较好。
3、药物溶栓
确诊为血栓性堵管时,可用尿激酶5000-10000U/ml或阿替普酶1mg/ml注入导管,保留30分钟后回抽。若效果不佳可重复操作,但需严格掌握溶栓药物禁忌证。肝素钠溶液(100U/ml)封管可预防血栓形成。
4、导管修复或更换
导管破损或纤维蛋白鞘形成时,需在DSA下进行导管造影。若发现明显破损或顽固性堵管,应拔除导管并重新置管,同时做导管尖端细菌培养。纤维蛋白鞘可通过介入手术行鞘体剥离术。
5、日常维护
每次使用后需用10ml以上生理盐水正压封管,输液期间每8小时冲管一次。长期留置者每周用肝素盐水维护,并避免输注脂肪乳等高黏度液体。建议使用透明敷料固定,每7天更换敷料并评估导管功能。
发生堵管后需在6小时内处理以提高再通率,溶栓治疗需监测凝血功能。患者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等感染征象时,应立即拔管并做细菌培养。日常维护建议采用超声评估导管位置,建立标准化冲管流程可降低50%以上堵管风险。